战略合作
实体门店有最核心的两个难题
来源: | 作者:门店哥哥 | 发布时间: 2021-06-04 | 86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实体门店的困境,大家都很清楚,一是受电商影响,市场被分流;二是受门店供应量增加,同业竞争导致市场被分流;三是房租不断上涨;四是经营思路的问题。

实体门店的困境,大家都很清楚,一是受电商影响,市场被分流;二是受门店供应量增加,同业竞争导致市场被分流;三是房租不断上涨;四是经营思路的问题。

 

前三个因素,作为普通个体,是很难扭转的,唯一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了。

 

关于经营思路,实体门店有最核心的两个难题:

 

1、商业规划能力。以前不是有个故事,说美国人做生意,一条路开通了,开个加油站很赚钱,另一个人可能就是便利店,再有酒吧、旅馆。而中国人是,你开了加油站,我也开一个,他也开一个,之后开始价格战。

 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中国人喜欢跟风。喜欢跟风的底层原因是缺少独立思考能力,或者是喜欢走捷径。所以中国的实体门店,呈现的是一波一波的行情。酱香掉渣饼、黄焖鸡、潮汕牛肉火锅、麻辣烫、奶茶店、淮南牛肉汤等等,都是如此。

 

中国的实体门店,以前基本都是夫妻老婆店起家,他们不会像肯德基开店还要进行完备的人流量统计、消费数据分析,因为不具备这个能力。所以一条500米的街上,有10家超市、5家水果店,5家奶茶店,都很常见。

 

除了沙县国际大酒店,能够相对稳定以外,有太多的单体店,几个月就关门,换人换项目重新装修,起起伏伏。

 

当下还能够相对稳定的门店,就是大品牌的直营或者加盟,他们具备选址的数据分析和后期运营管理的能力,存活率还相对高一些。所以在较大的城市,连锁化是一个趋势。创业者被各类招商加盟的模式公司收割,也是源于此。

 

所以,实体门店的存续经营,一开始的商业规划至关重要。想做啥,客户群锁定,成本测算(固定费用、获客方式及成本),运营方案等,都应该在前期完成。

 

2、门店经营:传统的实体店,老板自己参与干活的,都会好一点。老板如果做甩手掌柜的,都会风险较大。老板在不在店里,营收可能差50%。所以传统的底薪模式,管理模式,效率都不高,一般35店就是极限,有很多依靠手艺的餐饮店,1个分店都很难成功。现在有些连锁超市,会给营业员底薪 业绩提成的方式,提高其积极性。还有一些品牌方会做管理输出,门店老板不再是经营者,而是投资人。服务态度、经营理念,因人而异,在什么都过剩的同质化时代,门店老板适不适合做生意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。

 

整个社会消费发展的趋势,正在从工业时代的以产品为中心,向信息时代的以人为中心转变。过去我们从上到下的消费链路,都是以产品为中心,现状是单纯的依靠产品的差价来获利越来越难。而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模式,是从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需求转变的。所以类似“车友会”、“宝妈群”这样以相同兴趣爱好而集结的不断细分市场的各种“社群”,从大而全向小而美的转变,充分利用线上技术与线下场景结合的商业模式,才是未来。

 

1)城市消费业态升级:20年以前,我们的城市街道门店,是多业态的,各种各样都可以生存(服装、饰品、餐饮、住宿、通讯产品、建材五金、干洗店、理发、大排档等等)。随着城市规划升级,业态就会跟着调整,市中心有些业态就生存不了,必须外移。我们就会发现,有些地段,除了银行、眼镜、医疗、黄金珠宝等少数行业外,其他都很难存在了。比如重餐饮,现在很多大城市就有很多的限制,不能在居民楼下面;大排档、地摊等也因为市容原因,不复存在。轻餐饮,没油烟,只能水煮,也是一种选择。

 

这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潮流,分区域、分层次的消费是必然的。

 

而关于在非主商圈的门店业态选择,其实也有一些业态可以参考。比如:一条街上有没有独立门面的、长期经营的彩票店,彩票销售属于慈善事业,所以不用营业执照,也不用交税费,一般在8%左右的销售返佣。如果十来平方米的彩票店都活不下去,说明自然流量对于一家30平米的店连2个人都养不活。那么一些低端的,依靠自然流量的传统业态,就很难生存。有彩票店的街道,基本什么业态都可以试试。

 

2)综合竞争影响业态:因为大型超市、新建商业综合体、网络购物的影响,服装、通讯等行业的街边门店越来越少,所以餐饮就是为数不多的选择。炒菜难度大,火锅就是很好的选择。比如郑州,就有8000多家火锅店。业态减少,同业竞争数量急剧增加,生意难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。

 

所以实体店老板感叹,没啥生意好做,很难赚钱。因为业态少了、项目少了、出路也就少了。

 

2)消费趋势:个性化需求增加,体验感需求增加,参与感需求增加,会催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。把握住这些需求变化,实体门店仍然是可以继续发展的。比如:喜茶,瑞幸,皇太吉煎饼、雕爷牛腩,沉浸式餐厅,都是新的尝试。当然这样的店,对于夫妻老婆店来说,要求太高,因为对经营者互联网思维、创意、创新的要求很高。

 

现在90后是消费主力,马上00后就是了。泡泡玛特的上市,元气森林的受欢迎,AJ的鞋子被00后爆炒,已经说明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。其实前几年,在一些小商品上就已经有变化了,比如00后不会喜欢娃哈哈和农夫山泉,他们可能喜欢百岁山;90后可能会选择怡宝。日系文化,在这里有较高的比重,90后喜欢《海贼王》的有不少,00后对日本的二次元也是很喜欢、中二这个词也挺受欢迎。

 

托各大卫视游戏栏目的福,桌面游戏、密室逃脱等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。如果你通过互联网或者社交媒体发布说在线下某地组局“狼人杀”,还真的有不少90后会大老远过来玩,一是休闲,二是交友,一举两得。

 

想了解这些未来的消费主力,多看看B站,应该有所帮助。

 

另外社群经济的趋势,从直播带货的主播、社区团购的“团长”,可见一斑。大家已经可以接受通过被信任的人,来消费。

 

实体门店如果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,仍然沉浸在直接卖一些标准化产品上,赚商品差价,是没有出路的。因为电商、社区团购、社群等比你做的更彻底。

 

至于新业态,如面向人口老龄化的服务行业、健康行业;面向宠物的相关行业,都应该比已有的赚商品差价的业态更好。

 

1、改变单纯靠产品差价来盈利的思维;转为社群化服务特定人群。从微信群到小程序等其他工具,很多实体门店老板都是在用的。

 

2、多种需求融合的商业场景,比如全家就是提供座位,而与传统超市区别开来。

 

3、不要再一窝蜂的投入到所谓的热点中去,而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长板在哪里?如何发挥出来。

 

1、不再是单纯经营者身份,而是投资人身份。

 

2、引进年轻的、有新思维的运营合伙人,他们可以熟练运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和社交媒体,要相信这些90后和00后,在合适的环境下他们有未知的巨大能量可以发挥。

 

未来的场景化社群,能玩、能吃、能社交、能发泄情绪、能打卡,消费者不再是为了生存需求买单,而是为了“喜欢”付款。

 

长期固定的“社群”消费铁粉,500个足以让一个实体店过得很滋润了。前几天遇见一个做麻辣牛蛙的老板,100多个铁粉(每周至少一次),加上每天控制的不到150单的外卖(为了品质控制,多了忙不过来),以及日常人流量,就可以做到20多万流水,一个月5万纯利润了。

 

所以,门店生意不是不能做,而是对某些思维固化的人来说不适合做了。门店不应该只有商品展示和交易,还应该有其他需求的融合。通过社群运营互联网工具场景化多需求融合,搭建去中心化的私域流量池,构建个人或门店特色经营IP,虚实结合(商品、服务与情感归属、社交等结合),应该是面向未来的门店经营之路。

 

 


 

前三个因素,作为普通个体,是很难扭转的,唯一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了。

 

关于经营思路,实体门店有最核心的两个难题:

 

1、商业规划能力。以前不是有个故事,说美国人做生意,一条路开通了,开个加油站很赚钱,另一个人可能就是便利店,再有酒吧、旅馆。而中国人是,你开了加油站,我也开一个,他也开一个,之后开始价格战。

 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中国人喜欢跟风。喜欢跟风的底层原因是缺少独立思考能力,或者是喜欢走捷径。所以中国的实体门店,呈现的是一波一波的行情。酱香掉渣饼、黄焖鸡、潮汕牛肉火锅、麻辣烫、奶茶店、淮南牛肉汤等等,都是如此。

 

中国的实体门店,以前基本都是夫妻老婆店起家,他们不会像肯德基开店还要进行完备的人流量统计、消费数据分析,因为不具备这个能力。所以一条500米的街上,有10家超市、5家水果店,5家奶茶店,都很常见。

 

除了沙县国际大酒店,能够相对稳定以外,有太多的单体店,几个月就关门,换人换项目重新装修,起起伏伏。

 

当下还能够相对稳定的门店,就是大品牌的直营或者加盟,他们具备选址的数据分析和后期运营管理的能力,存活率还相对高一些。所以在较大的城市,连锁化是一个趋势。创业者被各类招商加盟的模式公司收割,也是源于此。

 

所以,实体门店的存续经营,一开始的商业规划至关重要。想做啥,客户群锁定,成本测算(固定费用、获客方式及成本),运营方案等,都应该在前期完成。

 

2、门店经营:传统的实体店,老板自己参与干活的,都会好一点。老板如果做甩手掌柜的,都会风险较大。老板在不在店里,营收可能差50%。所以传统的底薪模式,管理模式,效率都不高,一般35店就是极限,有很多依靠手艺的餐饮店,1个分店都很难成功。现在有些连锁超市,会给营业员底薪 业绩提成的方式,提高其积极性。还有一些品牌方会做管理输出,门店老板不再是经营者,而是投资人。服务态度、经营理念,因人而异,在什么都过剩的同质化时代,门店老板适不适合做生意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。

 

整个社会消费发展的趋势,正在从工业时代的以产品为中心,向信息时代的以人为中心转变。过去我们从上到下的消费链路,都是以产品为中心,现状是单纯的依靠产品的差价来获利越来越难。而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模式,是从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需求转变的。所以类似“车友会”、“宝妈群”这样以相同兴趣爱好而集结的不断细分市场的各种“社群”,从大而全向小而美的转变,充分利用线上技术与线下场景结合的商业模式,才是未来。

 

1)城市消费业态升级:20年以前,我们的城市街道门店,是多业态的,各种各样都可以生存(服装、饰品、餐饮、住宿、通讯产品、建材五金、干洗店、理发、大排档等等)。随着城市规划升级,业态就会跟着调整,市中心有些业态就生存不了,必须外移。我们就会发现,有些地段,除了银行、眼镜、医疗、黄金珠宝等少数行业外,其他都很难存在了。比如重餐饮,现在很多大城市就有很多的限制,不能在居民楼下面;大排档、地摊等也因为市容原因,不复存在。轻餐饮,没油烟,只能水煮,也是一种选择。

 

这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潮流,分区域、分层次的消费是必然的。

 

而关于在非主商圈的门店业态选择,其实也有一些业态可以参考。比如:一条街上有没有独立门面的、长期经营的彩票店,彩票销售属于慈善事业,所以不用营业执照,也不用交税费,一般在8%左右的销售返佣。如果十来平方米的彩票店都活不下去,说明自然流量对于一家30平米的店连2个人都养不活。那么一些低端的,依靠自然流量的传统业态,就很难生存。有彩票店的街道,基本什么业态都可以试试。

 

2)综合竞争影响业态:因为大型超市、新建商业综合体、网络购物的影响,服装、通讯等行业的街边门店越来越少,所以餐饮就是为数不多的选择。炒菜难度大,火锅就是很好的选择。比如郑州,就有8000多家火锅店。业态减少,同业竞争数量急剧增加,生意难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。

 

所以实体店老板感叹,没啥生意好做,很难赚钱。因为业态少了、项目少了、出路也就少了。

 

2)消费趋势:个性化需求增加,体验感需求增加,参与感需求增加,会催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。把握住这些需求变化,实体门店仍然是可以继续发展的。比如:喜茶,瑞幸,皇太吉煎饼、雕爷牛腩,沉浸式餐厅,都是新的尝试。当然这样的店,对于夫妻老婆店来说,要求太高,因为对经营者互联网思维、创意、创新的要求很高。

 

现在90后是消费主力,马上00后就是了。泡泡玛特的上市,元气森林的受欢迎,AJ的鞋子被00后爆炒,已经说明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。其实前几年,在一些小商品上就已经有变化了,比如00后不会喜欢娃哈哈和农夫山泉,他们可能喜欢百岁山;90后可能会选择怡宝。日系文化,在这里有较高的比重,90后喜欢《海贼王》的有不少,00后对日本的二次元也是很喜欢、中二这个词也挺受欢迎。

 

托各大卫视游戏栏目的福,桌面游戏、密室逃脱等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。如果你通过互联网或者社交媒体发布说在线下某地组局“狼人杀”,还真的有不少90后会大老远过来玩,一是休闲,二是交友,一举两得。

 

想了解这些未来的消费主力,多看看B站,应该有所帮助。

 

另外社群经济的趋势,从直播带货的主播、社区团购的“团长”,可见一斑。大家已经可以接受通过被信任的人,来消费。

 

实体门店如果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,仍然沉浸在直接卖一些标准化产品上,赚商品差价,是没有出路的。因为电商、社区团购、社群等比你做的更彻底。

 

至于新业态,如面向人口老龄化的服务行业、健康行业;面向宠物的相关行业,都应该比已有的赚商品差价的业态更好。

 

1、改变单纯靠产品差价来盈利的思维;转为社群化服务特定人群。从微信群到小程序等其他工具,很多实体门店老板都是在用的。

 

2、多种需求融合的商业场景,比如全家就是提供座位,而与传统超市区别开来。

 

3、不要再一窝蜂的投入到所谓的热点中去,而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长板在哪里?如何发挥出来。

 

1、不再是单纯经营者身份,而是投资人身份。

 

2、引进年轻的、有新思维的运营合伙人,他们可以熟练运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和社交媒体,要相信这些90后和00后,在合适的环境下他们有未知的巨大能量可以发挥。

 

未来的场景化社群,能玩、能吃、能社交、能发泄情绪、能打卡,消费者不再是为了生存需求买单,而是为了“喜欢”付款。

 

长期固定的“社群”消费铁粉,500个足以让一个实体店过得很滋润了。前几天遇见一个做麻辣牛蛙的老板,100多个铁粉(每周至少一次),加上每天控制的不到150单的外卖(为了品质控制,多了忙不过来),以及日常人流量,就可以做到20多万流水,一个月5万纯利润了。

 

所以,门店生意不是不能做,而是对某些思维固化的人来说不适合做了。门店不应该只有商品展示和交易,还应该有其他需求的融合。通过社群运营互联网工具场景化多需求融合,搭建去中心化的私域流量池,构建个人或门店特色经营IP,虚实结合(商品、服务与情感归属、社交等结合),应该是面向未来的门店经营之路。